答案:
第一步:审设问。明确主体、作答范围、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。
本题的设问主体为结合所学知识,说明“合作共赢、合作共担、合作共治”是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。答题时需要联系教材有关知识,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。
第二步:审材料,通过标点符号、段落等,提取材料有效信息。
有效信息①:消博会聚焦“高、新、优、特”消费精品,彰显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吸引力→可联系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,符合各方利益。
有效信息②: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,但是世界经济发展正面临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等严峻挑战→可联系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刀剑。
有效信息③:为了促进经济全球化,是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→需要各国坚持合作共治,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,才能不断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,推动世界经济持久发展。
第三步:整合信息,组织答案。
得分点①: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,符合各方利益,坚持合作共赢,才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、包容、普惠、平衡、共赢的方向发展+联系材料。
得分点②: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刀剑,面对当刖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严峻风险和挑战,坚持合作共担,各国才能共享机遇,互利共赢+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,使消极影响降至最低。
得分点③:坚持合作共治,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,才能不断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,推动世界经济持久发展+联系材料。
解析:
背景素材: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相关材料
考点考查: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等有关知识
能力考查:描述和阐述事物,论证和探究问题
核心素养:政治认同、科学精神
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:
(1)审设问: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,正确联想相关知识,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;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,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,即回答“是什么”、或“为什么”、或“怎么样”、或“怎样体现”中哪一类。
(2)审主体:明确主体有几个,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。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。
(3)审材料: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,抓住关键词、关键句子。这样做,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,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,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;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“材料语言”写入答案要点中。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“审设问和审主体”的正确与否。